商圣范蠡及其家族简介
范蠡是我国春秋末期楚国宛地(今河南南阳)人,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谋略家、经济学家、实业家和道家学者。他帮助越王勾践复国,兴越灭吴,功成身退后隐去。范蠡三次经商成巨富,又三次散尽家财,定居于陶地(今山东定陶),自号“陶朱公”。他被后世誉为“中华商圣”、道商始祖,被供奉为“文财神”,深受后世敬仰和供奉。
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五世孙(二人相差124岁),范武子是晋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,是晋国六卿之一,担任过晋国中军将、太傅等官职,因功受封于范邑(今河南范县)。范武子的祖父士蒍(shì wěi),是春秋前期晋国卿大夫、政治家、谋略家,也是晋献公的主要谋士,因为范武子的祖父士蒍是尧帝之子丹朱的直系后裔,因此范氏是尧帝的直系后裔。范武子的后代名人辈出,儿子范文子、孙子范宣子、曾孙范献子等均是晋国有名的重臣和贤臣。在范氏家族中,范姓始祖范武子最有名的后代有两位,一位是商圣范蠡,另一位是文圣范仲淹。
商圣范蠡生平重要事件年表
一、早年与入越阶段
・公元前536年:1岁,乙丑年农历九月初一,出生于楚国宛地(今河南南阳),鲁昭公六年、楚灵王五年。
・公元前521年:15岁,拜师于道家老子的弟子计然门下,学习治国、治军方策以及经商之道,范蠡成为老子的再传弟子。
・公元前516年:20岁,楚宛令文种见范蠡。
・公元前511年:25岁,与文种一同入越国。
二、辅佐勾践与吴国为奴
・公元前496年:40岁,吴王阖闾因攻打越国受伤而死。勾践欲伐吴,范蠡劝阻勾践未果。
・公元前494年:42岁,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,历史上著名的“会稽之耻”,范蠡被重用为越国大夫。
・公元前493年:43岁,与勾践一同入吴为奴三年。
三、返越与备战
・公元前490年:46岁,与勾践一同离吴返越。勾践卧薪尝胆,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,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、增加人口的法令,逐渐富国强兵。同年,范蠡受越王勾践之命,在绍兴选址建立都城,这座城后来被称为“蠡城”,这是绍兴古城的前身,且城址至今未变。
・公元前486年:50岁,勾践欲起兵伐吴,范蠡劝阻。勾践因“会稽之耻”和“入吴三年”的经历,深刻意识到范蠡的忠诚与智谋,因此接受了范蠡的建议没有伐吴。这一事件体现了勾践对范蠡的信任和依赖,以及范蠡在越国政治和军事决策中的重要地位。范蠡的劝阻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深思熟虑和战略眼光。
四、吴越交战与灭吴
・公元前484年:52岁,越王朝见吴王,贿赂吴国君臣,夫差杀伍子胥。
・公元前482年:54岁,吴晋黄池之会,越军袭击吴国,大败之,吴越讲和。
・公元前479年:57岁,越兴师伐吴,兵至于五湖。
・公元前478年:58岁,越伐吴,战于笠泽,大败吴军。
・公元前475年:61岁,越围吴,围而不攻,令吴师自溃。
・公元前473年:63岁,越灭吴,夫差自杀,范蠡为越国大将军。
五、功成身退与经商
・公元前468年:68岁,越王在徐会盟诸侯,实现霸业。范蠡辞职泛舟五湖。
・公元前465年:71岁,到齐国经商,期间曾任齐国相国,后离开齐国到“陶”地经商。
六、晚年与逝世
公元前448年:88岁,逝世。
七、后世影响
公元782年,范蠡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,唐德宗在建中三年特地追封范蠡为“古今六十四名将”之一,并配享武成王庙,以表彰他的历史功绩。宋朝时期,范蠡依旧配享武庙,这是对他历史地位和军事贡献的肯定和表彰。
商圣范蠡后人、商圣范蠡研究院院长范贵宾
范蠡被后世尊为“中华商圣”、“道商始祖”、“文财神”,世代受到后人供奉。范蠡以其卓越的商业智慧和道德操守,被后人尊称为“中华商圣”。同时,他的商业思想与经济理念相契合,被誉为“道商始祖”。在财富观念上,他秉持“聚财之道,在于取之有道”,他三散家财又每次取得巨富,范蠡的这些成就和贡献,使他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,被奉为“文财神”,世代受到供奉。范蠡的事迹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其智慧和才能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和借鉴,成为了人们学习和敬仰的楷模。